尊龙凯时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以下简称“湖泊院”)于2018年批准筹建,2019年正式成立,依托并挂靠尊龙凯时开展建设,人财物相对独立运行。湖泊院坚持立足云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大力推进湖泊生态与治理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切实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云南省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重大需求。
网址:http://www.plateaulake.cqlty.com/
一、研究方向
湖泊院以云南(贵)高原湖泊为主要对象,致力于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生态过程与风险预警、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湖泊流域高质量发展方略等方向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和决策咨询。
1、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
研究高原湖泊沉积记录的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变化过程及机理。通过210Pb-137Cs、AMS 14C、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序列;利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DNA、孢粉等,研究构建环境变化指标体系;通过区域和全球记录对比,分析气候环境变化的速度、幅度和变率,探讨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通过湖泊流域人类活动遗迹,利用环境考古理论及技术方法,探讨自然演变过程中的人地关系,重建流域人类活动和文明演化历程及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2、湖泊生态过程与风险预警
研究变化环境下的高原湖泊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及其反馈机制。开展高原湖泊光热与水动力过程,内外源污染负荷形成与输移规律,水生生物群落形成、维持与演变机制,高原湖泊富营养化、生态系统退化与稳态转换机制及藻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分析高原湖泊重金属、藻毒素与新型污染物等的分布、归趋及生态环境效应,利用荧光探针技术对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代谢进行识别、成像与追踪;研发相应的预测预警系统。
3、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针对高原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研发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营养盐吸附-解析功能材料,开发易于解析和方便回收的实用化治理设备;探索适用于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水生态修复单项技术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综合治理集成技术体系,开展应用(工程)示范与推广。
4、湖泊流域高质量发展方略
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开展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探索特色、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及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长效机制,提出、完善适用于云南高原湖泊的“两山”实践模式,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与管理的长远规划、重大工程、重大决策及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队伍
现有在职教职工24人,包括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8人,专业领域涵盖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化学、毒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2人、青年人才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人。
三、工作条件与成绩
1、平台条件
拥有实验室和办公面积5000余平方米,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80余台(套)、总值近5000万元;在校园内建有全生态系统和中宇宙模拟实验平台,在杞麓湖、星云湖等建有水质提升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建有云南澄江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研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和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杞麓湖高原浅水湖泊云南省野外观测研究站、云南省教育厅藻毒素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或服务平台;联合共建高原湖泊治理与研究中心(云南基投公司)、泸沽湖湖泊研究中心(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和程海高原湖泊研究中心(永胜县人民政府)等平台。此外,设有综合性国际顶级期刊The Innovation昆明办公室。
2、科研项目与成果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包括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1项、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9项(含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放管服”重点项目2项),国家和省级博士后基金12项,横向课题18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 PNAS, NSR, The Innovation, Glob. Chang. Biol., 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 Ecology, Funct. Ecol., Limnol. Oceanogr.等综合性或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3部。作为主要完成人员,获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22)和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23)。
3、教学与人才培养
开设了《湖泊学》《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湖泊污染治理与修复》《湖泊生态与流域管理》《水域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材料学》《环境法学》《流域规划及综合设计实训》等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获批建设高原湖泊生态与污染治理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2023),主要招收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毕业70余人,培养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20余人,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此外,依托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
4、社会服务与院地(企)合作
围绕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通过研发集成一系列针对高原湖泊等水体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相继完成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水生态重构技术示范工程(2021)、大理州鹤庆县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湿地恢复工程(2023)和曲靖市陆良县闫芳河中源泽河段生态恢复及水质提升工程(2023)等工程示范。撰写提交的《关于切实加强滇池引水水源污染防控、优化和健全高原湖泊治理的建议》等多项资政报告获有关领导(部门)批示或采纳;研发的荧光检测技术“一种RNA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已实现转化并上市(2022)。
5、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先后与加拿大温莎大学(大湖环境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日本琵琶湖博物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关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