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军,男, 博士,1983年10月生,山东省临清市人。现任尊龙凯时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2020年)、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20年)。
主要从事动物行为生态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和人才类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刊物上发表1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23年)。
以珍稀濒危动物为研究对象,从行为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角度,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物种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服务于保护管理、政策制定和区域规划。在以往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形成了“科研—管理—规划”的理念,并得以贯彻。
保护生物学实际是一门应用学科,课题组工作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濒危物种栖息地选择研究,掌握了物种真实的生境需求,针对保护区执行的国家林业和国家公园政策提出了具有物种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并得到实际采纳,帮助保护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并获得了众多省级、国家级和国际项目的支持,起到了示范作用。
(2) 通过动物警戒行为的研究,明确了干扰强度、被捕食风险、观察者距离对动物警戒模式具有显著影响,并针对观察者效应问题确定了最优的观察距离,为日益严重的生态旅游中人类与野生动物安全距离的确定提供了实际指导。
(3) 针对日益严重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问题,正在进行着基于动物行为的基础科学问题、冲突发生规律、冲突缓解技术及肇事补偿新范式开展工作,希望做有用的科学,穷自然之道以养万物共生。
联系方式
E-mail: kongdj@cqlty.com
学历
l 2001.09-2005.07: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l 2005.09-2008.07: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l 2008.09-2011.07: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近十年主持或承担的科研项目
l 2023-2027: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濒危雉类及迁徙水鸟迁移扩散机制与农业冲突管控技术,课题负责人,495万元;
l 2021-2025: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专项:云南濒危旗舰物种和滇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50万元;
l 2021-2025: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选拔专项,项目负责人,12万元;
l 2020-2022: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地方高校联合专项重点项目:滇中轿子山鸟兽多样性及时空分布格局研究,项目负责人,40万元;
l 2018-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基于种群动态和遗传分析的云贵高原黑颈鹤保护遗传学研究,课题负责人,39万元;
l 2024-2027:会泽云能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委托项目:金钟风电场项目施工期、运营期鸟类观测,项目负责人,48万元;
l 2023-2023: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云南省普洱市黄草坝水库工程评价区绿孔雀、亚洲象现场观测,项目负责人,70万元;
l 2022-2023: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委托项目: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陆生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影响专题——动物部分,课题共同负责人,100万元。
社会兼职
l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鹤类专家组成员(2022年~)
l 中国物种生存委员会脊椎动物专家组成员(2022年~)
l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委员(2022年~)
l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专家工作组委员(2019年~)
l 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2018年~)
l 云南省动物学会理事(2015年~)
获奖情况
l 2023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排名第六)
近十年发表主要学术论文
1. 吴太平,赵子蛟,李世俊,郑远见,钱颖,钟兴耀,孔德军*. 2024.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越冬种群动态. 湿地科学,22(3): 396-404.
2. Zhu GX, Chen X, Wu YJ, Wang HL, Jiao Y, Liu ZC, Zhang Y, Tang SK, Kong DJ*, Cao YR*. 2023. Chryseobacterium luquanense sp. nov., a casein-hydrolysing bacterium from the Jiaozi Mountain in Yunnan, PR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73: 006031.
3. Meng FM*, Liu ZC#, Sun JW#, Kong DJ#, Wang YX, Tong XR, Cao YR, Bi XX. 2022. Insights into gut microbiota communities of 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 a prevalent Asian medicinal leech: implication for symbionts, infection, and medicinal use.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33(3):1402-1413.
4. Tong L#, Dai SX#, Kong DJ#, Yang PP, Tong X, Tong XR, Bi XX, Su Y, Zhao YQ, Liu ZC*. 2022. The genome of medicinal leech (Whitmania pigra)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study for exploration of bioactive ingredients. BMC Genomics, 23:76.
5. Kong DJ*, Møller AP, Zhang YY. 2021. Disturbance and predation risk influence vigilance synchrony of Black-necked Cranes Grus nigricollis, but not as strongly as expected. Ecology and Evolution, 11(5): 2289-2298.
6. Kong DJ, Luo WX, Møller AP, Zhang YY, Yang XJ*. 2020. Vigilance strategy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ympatric threatened and common crane species. Behavioural Processes, 176: 104119.
7. Peng WT#, Kong DJ #, *, Wu CZ*, Møller AP. Longcore T. 2020. Predicted effects of Chinese national park policy on wildlife habitat provisioning: Experience from plateau wetland ecosystem. Ecological Indicators, 115: 106346.
8. Kong DJ#, Luo WX#, Liu Q, Li ZQ, Huan GY, Zhang JJ, Yang XJ*. 2018. Habitat use, preference, and utilization distribution of two crane species (Genus: Grus) in Huiz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Yunnan-Guizhou Plateau, China. PeerJ. 6:e5105.
9. Kong DJ, Wu F, Shan PF, Gao JY, Yan D, Luo WX, Yang XJ*. 2018.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the endangered Green Peafowl (Pavo muticu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1990s-2017). Avian Research,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