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女, 博士,1970年4月生,云南省宁洱县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动植物关系研究组研究员,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植物繁殖生物学、进化生态学及动植物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项)、中国科学院项目、云南省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刊物上发表20余篇。2002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4)。2003年10月获“云南省优秀科学论文特等奖”(排名第4)。2004年度被西双版纳州妇联评为全州“三八”红旗手。2012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1月入选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6年2月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亚洲热带桑寄生植物的分布格局、繁殖物候、传粉及种子散布者、居群遗传结构以及与相应寄主植物的网络关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五蕊寄生的空间分布、繁殖习性及物候研究,揭示了不同的种子散布者在植物-种子散布互作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寄主植物的种类显著影响五蕊寄生的繁殖物候,但寄主种类数量的变化并没有显著地提高五蕊寄生繁殖物候的异步性。为探讨“寄主植物-桑寄生植物-拜访鸟类”系统中的两者关系或三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为了探讨传粉动物、种子散布者及自身的繁殖特性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研究了五蕊寄生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现五蕊寄生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寄主大小对寄生强度有显著的影响。访花鸟类经常访问同一株五蕊寄生个体的多朵花或同一寄主上的其他五蕊寄生个体。五蕊寄生自交亲和,但遗传分析却显示所有种群都呈现出高异交率的现象。五蕊寄生个体在寄主树间存在空间遗传结构,但在同一寄主树内却不存在遗传结构。以上研究显示五蕊寄生虽然同步大量开花且自交亲和,但相邻植株之间保持相当的遗传距离,使得该植物依然显示出高异交率的现象,提示植物保持异交的机制的复杂性。
(3)桑寄生-寄主植物的网络关系研究。为了探讨桑寄生-寄主植物相互关系如何影响桑寄生的寄主选择,对西双版纳地区包括60科280种寄主植物与来自于桑寄生科和檀香科的22种桑寄生植物的网络进行定量分析,并检测桑寄生及其寄主特异性和系统发育信号。结果发现,中性互作假说为桑寄生-寄主网络结构提供了最适预测;桑寄生存在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即近缘桑寄生植物更可能寄生于相似的寄主上。有趣的是,桑寄生科和檀香科两个谱系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网状结构,桑寄生科物种的寄主泛性高于檀香科,这可能是由于桑寄生科植物的热带起源及与多种热带寄主植物共同进化历史的影响。
(4)桑寄生-寄主植物叶片虫食强度与功能性状的关系研究。为了探究关联效应如何通过寄主影响其寄生植物的抗虫能力,我们以版纳植物园内分布的3种桑寄生植物(五蕊寄生, 澜沧江寄生和离瓣寄生)及其相关11种寄主植物为研究对象,测量桑寄生植物和寄主植物在雨季和旱季的叶片虫食强度和功能性状,探究寄主关联效应和桑寄生叶片功能性状对桑寄生植物虫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桑寄生叶片虫食强度受到叶片功能性状和寄主植物关联效应的共同影响, 寄主对桑寄生的关联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桑寄生叶片功能性状实现的。
联系方式
E-mail: zhangl@xtbg.org.cn
学历
l1987.9-1991.7: 尊龙凯时生物系植物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l2002.9-2006.7: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近十年主持或承担的科研项目
l2012年-2015年: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种子散布过程对桑寄生植物分布格局及空间遗传结构的影响(31170406),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经费55万元
l2012年-2015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三五项目突破三项目: 5. 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XTBG-T03),子课题“基因汤技术在环境友好型胶园研究中快速评价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子课题负责人,经费40万元
l2017年-201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研究项目,依托种质资源库的植物DNA条形码2.0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子课题“西双版纳桑寄生植物的快速鉴定方法与应用”子课题负责人,经费10万元
l2017年-2020年: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同域分布桑寄生物候异步的生态意义(31670393),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经费73.4万元
l2023-2026: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桑寄生-寄主植物对植食昆虫防御的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机制(32270310),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经费72.8万元
获奖情况
l2002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4):山姜属植物花柱卷曲性异交机制的发现与命名获奖成果/项目名称. 证书号:2002AA342-1-R04
参加编写的主要论著:
1.陈进,张玲,赵瑾,王刚,刘军伟等著.2015年. 《生态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七章 物种协同进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
近十年发表主要学术论文(*代表通讯作者)
1.Su GF, Chen J, Zhang L*. 2024. The associational effects of host plant and mistletoe functional traits on leaf herbivory in mistletoe. Oecologia 204: 213-225. (cover story).
2.Zhao J, Li YJ, Wang XN, Li MR, Yu WB, Chen J*, Zhang L*. 2023. Parasite-host network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s to the evolution of two mistletoe lineages (Loranthaceae and Santalaceae). Plant Diversity 45: 702-711.
3.Li MR, Sui Y, Wang XN, Ma ZX, Luo YH, Aluthwattha ST, McKey D, Pujol B, Chen J, Zhang L*. 2022. High outcrossing rates in a self-compatible and highly aggregated host-generalist mistletoe. Molecular Ecology 31: 6489-6504.
4.Li MR, Chen J, Zhang L*. 2021. Host-mediated effects on the reproductive phonological asynchrony of a generalists mistletoe i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15(2): 294-309.
5.Li MR, Zhang YF, Li YJ, Zhang L*. 2021.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currula chingii (Loranthaceae), a hemiparasitic shrub.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Resources 6 1: 282-284.
6.Wang ML, Huang SY, Li MR, McKey D, Zhang L*. 2019. Staminodes influence pollen removal and deposition rates in nectar-rewarding self-incompatible Phanera yunnanensis (Caesalpinioideae). 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 35: 34-42.
7.Yan J, Wang ML, Zhang L*. 2018. Light induces petal color change in Quisqualis indica (Combretaceae). Plant Diversity 40: 28-34. (cover story).
8.Yan J, Wang G, Sui Y, Wang ML, Chen J, Zhang L*. 2016. Pollinator responses to floral colour change, nectar, and scent promote reproductive fitness in Quisqualis indica (Combretaceae). Scientific Reports 6: 24408.
9.Luo YH, Sui Y, Gan JM, Zhang L*. 2016. Host compatibility interacts with seed dispersal to determine small scale distribution of a mistletoe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9: 77–86.
10.Zhao YM & Zhang L*. 2015. The phylogeographic history of the self-pollinated herb Tacca chantrieri (Dioscoreaceae) in the tropic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58: 139-148.
11.苏国发,张玲*. 2023. 寄主植物对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初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31: 341-347.
12. 李慢如,张玲*. 2020. 桑寄生植物繁殖物候研究概述. 生物多样性. 28: 833-841.
13. 马占霞,甘建民,张玲*. 2020. 橡胶种植对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科学. 39: 67-74.
14. 李慢如,张玲*. 2019. 西双版纳地区鞘花的繁殖物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广西植物. 39: 1252-1260.
15.李远杰,张玲*. 2019. 寄主植物的功能性状对桑寄生寄主专一性的影响初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7: 187-195.
16.李远杰,张玲*. 2018. 物种间关系网络结构和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绿色科技. 14: 10-13+19.
17.马占霞,甘建民,张玲*. 2018. 热带森林片段面积对林下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37: 2051-2058.
18.王煊妮,张玲*. 2017, 西双版纳4种生境下的桑寄生与寄主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特点. 尊龙凯时学报. 39: 701-711.
19.随意,张玲*. 2014, 热带人工种植园桑寄生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初查. 尊龙凯时学报. 36: 755-764.
20.罗亚皇,张玲*. 2013. 五蕊寄生种子萌发特性.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35: 73-80。
21.马占霞,张玲,甘建民,等. 2021. 基于宏基因组( metabarcoding) 技术的橡胶种植对林下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37: 603-610.